2025年7月5日晚上,山西大同大学工会主办的“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发展座谈会”在大同市国宾大酒店天心阁会议室召开。会议以“AI赋能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发展”为主题,汇聚山西省教学名师、校外专家、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基层工会主席及青年教师代表,围绕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展开,点评五大学科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情况,探讨AI赋能教学的利弊与应用,强调学校教学工作要加强特色建设与部门协同,为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提供“同大智慧”。会议由校党委委员、工会主席侯桂兰主持。
侯桂兰主席在开场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新机遇。应用型高校需主动拥抱技术变革,探索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会议特邀校外专家围绕文科、理科、工科、医科、思政课等五大学科体系展开主题分享,结合前沿案例提出创新建议:文科组:组长魏峰教授(太原师范学院)以“数字人文实验室”为例,展示AI如何还原历史场景、构建虚拟文化遗址。他强调,通过沉浸式体验可自然融入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向渗透。理科组:组长张义贤教授(山西大学)分享AI驱动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经验,通过智能算法优化实验设计,助力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他提出,在科学探究中嵌入科技伦理教育,例如在数据分析环节引导学生思考“技术服务于社会”的价值观,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并重的创新人才。工科组:组长李世忠教授(中北大学),重点介绍AI在工程教育中的应用,如虚拟调试技术模拟工业流程。他倡导“AI+跨学科项目”模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解决真实工程问题,并在项目中融入工程伦理、团队协作等思政内容,培育兼具技术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工程师。医科组:组长乔爱秀教授(山西医科大学),探讨智能诊断系统与临床教学的结合,提出“AI辅助病例分析+真实临床场景演练”的双轨教学模式。通过AI模拟罕见病例,引导学生分析诊疗方案,同时融入“医者仁心、生命至上”的医德教育,提升临床决策能力与职业使命感。思政课专项组:张耀元博士(山西省委党校),提出构建“精准化思政教育模型”,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思想动态,个性化推送时代楷模案例、理论文章等资源。他强调,AI技术可推动思政教育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实现价值观引领的精细化与实效性等12位专家作了精彩分享。
在校内互动环节中,校内教务部副部长孙洁晶针对专家意见深入探讨学校教务部并改进教学工作做了经验交流。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王丽珍针对培训时教学评价的专业含义以及改进AI赋能培训工作做了经验交流。
各职能部门结合教学经验分享AI工具的应用案例。课程建设: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生成定制化教学素材(如学科案例库),通过智能问答系统实现课堂互动数据化,提升学生参与度。教学改革:针对“AI技术如何融入传统课堂”的难点,提出“建立校级AI教学资源库”“开展专项技术培训”等建议,加强校际合作,共享优质AI教学案例。学情分析:展示基于AI的学习行为分析系统,通过追踪学生在线学习数据(如作业完成时间、知识点掌握度),精准识别学习痛点,为个性化辅导提供依据。
侯桂兰主席在总结中强调,学校将以本次座谈会为契机,完善青年教师发展支持体系;搭建创新平台:建设“AI教学创新工作室”,集成虚拟仿真、智能评测等功能模块,鼓励跨学科教师协作开发AI课程,重点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课题驱动研究:设立“AI+专业教育”专项课题,支持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推动技术与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完善培养机制:构建“老带新+技术赋能”双导师制,由资深教师指导教学基本功,由技术专家辅导AI工具应用,助力青年教师在课程思政与课堂创新中快速成长。
此次座谈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山西大同大学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领域迈出坚实步伐。未来,学校将持续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布局,为应用型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同大经验”,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升级。(校工会)